三教改革心得
吴梦宁
一个是“关系”维度(包括教师与变革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科的关系、教师与自我的关系),在关系的意义上读懂教师。
一个是“不是”与“是”的区别维度。在“不是”与“是”的区别中读懂教师,这是有针对性的表达,不是绝对的表达。
只有教师发生变化,真正把学生看作主动发展的主人,真正与学生共同投入教学,互动对话,才能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同时教师也获得智慧成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求我们让学生参与课堂,让课堂创生活力;倡导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促进师生的发展。惭愧的是,我教书都有二十多年了(或者像我的教师),却竟然不懂得真正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懂得以学生为主体,互相对话,把学生看做发展的主体,最大程度上激发他们内心的潜能,促使他们生命的成长,同时自己也不断获得教育智慧。
(一)教师与变革的关系是:
1、 教师不是上级制度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教师是人,是经过长期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是有思想的实践者。
2、 教师不是他人改革经验的照搬者,而是“有发现的研究者。”
3、 教师不是教育变革实践的操作者,而是“有创生能力的变革者”。
在对待教师与学科的关系上,教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传递者,而是学科知识的重要激活者;不是学科技能的机械训练者,而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者。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个性化创造者。教师首先需要转换观念,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学科、学生的实际,才能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实现更好的发展。教师是“育人,是要授人予渔,而不是鱼。”课堂上每当遇到学生不爱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积极寻找答案时,我总会对他们说:“学习就像钓鱼,我钓多少给你们,都能吃掉。可是如果你们学会我钓鱼的方法,就会有一辈子吃不完的鱼,对吗?学习也是这样,我把答案(这条鱼)给你好,还是你学会解答的方法(钓鱼法)好呢?”这样激发学生,远比直接告诉答案要好得多。对于这一点,我还要好好消化,再指导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把学生的“基础”打宽厚、扎实才好。
关于教师与自我关系,首先要强调教师是自主选择职业的责任人,不是听任外部环境摆布的被动生存者。其次,教师不是只要专业发展的局域人,而是要不断自觉提升德行才智的发展者,教师要在教育生活实践中,自觉、持续地从人的多方面发展自我完善。教师是育人者,是学生言行的榜样,德行是首要条件,师德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放第一位的。没有师德的教育,就像假花,没有生命的源头活水。“以德育人,以德树人”,我们应当牢牢记住!
变革,首先从自身的意识和态度变革,没有正确对待教学教育的认识和态度,先从改变自身开始,又如何能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呢?我们教育工作者,先要懂得自己就是教学实践的个性化创造者,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像陈大伟教授的“择宜素养”来因材施教,像中国文化所推崇的“中庸”之道,才有可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尊重学生个性、和谐、民主、互动的气氛;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出以学生为“发展的主体”最终将课堂教学“教”和“学”出活力,让课堂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来!
让我们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起来,用教学变革的理念武装头脑,悟出教学之道,养成新的良好习惯,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吧
(二)新课标下语文学习具体有哪些要求?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这样四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其中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基础,无论什么样的语言,其本质还是要落实到理解与运用上来。一般来说,我们说话写字都是在一定思维下发生的。直觉思维就是我们说话有时候凭的是直觉,不假思索说出写出一些语言。还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这些思维都不涉及审美,都是“意”的表达。按照古代文论的说法,在“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当中。语言不仅可以表达“意”,还可以通过创造审美形象来表达“情”。这就涉及到了审美,这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三个阶段。审美目标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魏晋南北朝时的风流名士就是通过审美化的人生度过了郁闷痛苦的人生。当然我并不是希望每个学生都成为魏晋名士那样的不关心时事的“高人”,我只是想说审美是人生道路的一个解决方案。在道德和科学的领域,我们面对分裂的世界只会越来越痛苦。最后一个核心素养就是文化传承与参与。这涉及到传承什么文化的问题。我们的五四运动把旧文化一下子全都打进了“深渊”,到现在仍在没有很好摆脱“深渊”,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捡起”我们的传统文化,好好打磨传统文化。难道传统文化真就如社会大众说的那样不堪入目、无法入耳?
这里说一句,此次的新课标也提到了历史学科。就历史而言,学生应该好好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事实的差距,什么是历史的差距,更不要混淆历史的差距和事实的差距,把历史的差距归结于事实的差距。我从不认为孔子的思想落后,我也不会认为当代西方文明有多先进。如果评价一个思想,应该把历史的差距拿开,站在其自身的逻辑下去评价。在西方文明的发展历史中评价西方当代文明,在中国文明的发展历史中评价中国古代文明。我并不否定文明的横向比较,但这个横向比较要慎之又慎。
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语文认知与积累、语言表达与交流、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审美发现与体验、审美鉴赏与评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这些课程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另一种解释,这里不多赘述。
( 三)新课标对中职语文又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相比于以往的中职语文教材,这次新课标最大的变动应该是课程模块的变动。以前的课程模块虽然也是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但是内容是与传统语文课程模式一样的,每个单元有一个主题,根据选择阅读文章,然后讲解课文。这样的课程模式是值得分析的。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如果强加主题会解构文章的意义。教师在教授课文的时候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内容,很容易脱离课程目标,而且以前的课程目标比较空大,实践性不强。这次基础模块的八个专题:语感与语言习得、中外文学作品选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古代诗文选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很好兼顾了目标和实践、审美与实用的关系。
职业模块的学习更是体现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模块分为四个专题: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微写作和科普作品选读。这四个专题都跟劳动和职场有关,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